2007年6月25日 星期一

讓家教不安定的隱性因素(一) -學生的生活常規

所謂的「生活常規」,我指的是一些生活上的習慣,如穿著的習慣、和長輩說話的態度、日常的應對進退等等。一般來說,學生的生活常規通常是跟家教老師 無關,因為大多數的家教老師(國/高中)都只是負責特定科目。即便是全科的家教,也不像國小的陪讀,家長通常不會去要求老師要去糾正學生的生活常規。有些 時候學生的狀況太過特別時,導致和學校老師的要求太過格格不入,有時候會造成家長的一些困擾,甚至讓學生和家長之間發生親子間的溝通問題。而這樣子的問題 對於家教來說,是一個很難去掌控的不安定因素。
會這樣子去形容,是因為有不少家長在自己和孩子之間溝通出現狀況時,常會不知所措,不是拿家長的身份去壓學生,再不然就是只能睜隻眼閉隻眼。然而不 管他是用什麼態度去處理這樣子的問題,長久如此,家長對學生將會失去約束力。而在這種狀況下,學生會想要藉由各種方式去表示他的反抗,功課則常是學生發洩 的管道之一。有些學生會選擇擺爛不讀書,因為這種心態的學生大多是家長愈想要什麼,他們就愈反對。
面對這種狀況的家教老師,最常看到學生所呈現的,就是學生常和家長因為一些瑣事起爭執,而且常會爭執到老師來了還在吵。而家長因為無力感,有時候會 要求老師加入戰場(當然是要求老師站家長這邊)。最麻煩的是看到學生因為要反抗家長,而導致受到學校的注意甚至處罰,這時候家長的無力感會使得他們有時候 對家教這件事提早放棄。變成只要學生的成績只要一小段時間沒進步,就會選擇停掉家教,這也使得家教老師自己怎麼掛點的都不知道。另外,有些學生會遷怒到家 教老師身上,尤其是如果家長常用這樣子的句型
「你看家教老師,人家都...所以才會...,你怎麼不學學人家老師。」
「老師,你看看,這個孩子就是說不聽,你幫我說說他,叫他多跟你學學...。」
一次兩次,如果你因為尷尬而沒接話或是隨口應和,很快的,你就會被學生打成家長那一邊的。然後接著就在上課時選擇不合作態度。有些學生則是會在上課時抱怨家長給你聽,如果你沒有隨口附和,反而曉之以大義,那常常也是相同的下場。
這種狀況在處理上,其實真的很為難,就算你查覺到原因,常常也不知從何下手,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,我還是會採取曉以大義的做法,畢竟身為一個老師,是非對錯是要分明的。只是在處理上手腕要圓滑,不要一股腦就把規矩倒下去。處理的時候,
  • 在學生方面:
    你要學習傾聽,其實很多時候學生不見得非得要那麼驚世駭俗,他們要的只是一個認同。通常學生會這樣子做,一開始只是同儕之間的壓力造成的。所以你要先聽, 不要一下子就開始長篇大論的把”正確的”觀念告訴他。而是在聽完之後,站在他們的立場多替他們想想。再多試著讓他們能理解家長的想法,試著讓他們在平心靜 氣的狀況下,去知道別人在想什麼。但是不要給太多建議,而是放給他們想。他們總會長大,總會想通的。
  • 在家長方面:
    也是多聽,因為家長會跟你抱怨,就有點把你當成自己人的意思,所謂家醜不外揚,當他願意把”家醜”據實以告時,就表示他把你看成自己人。所以也就會希望你 能站在他的立場想。這個時候別一味的為學生說話,但是在聽完之後,要點出他的盲點,家長通常因為是當事人,所以對自己的孩子要求太多。這個時候,如果你想 幫忙處理,就要點出這樣子的盲點。但是千萬別為了學生而和家長吵起來,這樣子家長極有可能最後反而把你當成禍首,那就非我們的本意了。
在處理這些事情上,你最好要先清楚你在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,否則貿然行事通常是吃力不討好。把這個狀況點出來,並不是希望你去解決,而只是讓你在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時,多一條思考的方向。

沒有留言: